11月23日“榜樣的力量——我與政法英模面對面”報告會上,盱眙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周婷的先進事跡引起了大家的普遍關注。
她曾獲得省優秀法官、江蘇最美法官、江蘇好人等榮譽稱號;而在她十多年的法官道路上,同事和案件當事人對其不同的稱呼則展示了一個更為立體的“多面法官”形象。
報告會現場(左一為周婷)
絮絮叨叨的“法官婆婆”
在馬壩法庭工作期間,周婷被其書記員開玩笑地稱為“法官婆婆”,因為周婷總有操不完的心,就像一個“老婆婆”。
后來,周婷從法庭到盱眙法院工作,這個習慣卻一直延續了下來。在開完庭審后,周婷常常忍不住會絮絮叨叨多說幾句,叮囑離婚的小夫妻多關心孩子的心理變化,叮囑老大爺老大媽有錢存銀行、不要貪小便宜,叮囑大貨車司機不要疲勞駕駛。
周婷在盱眙法院開庭審理一起贍養糾紛,原告是一位60多歲的阿姨,狀告自己的女兒要贍養費。原告在電話里答應前來開庭,卻超過了預定時間十多分鐘才到法庭。
庭審結束后,周婷隨口問:“今天怎么遲到了啊?”原告一邊在庭審筆錄上歪歪扭扭地簽字一邊低聲說:“走錯路了……
一個念頭在周婷腦海里閃過,周婷追問道:“你不常出門?”原告低著頭沒有回答,一滴滴淚水滴在了庭審筆錄上。一邊的被告居然有些嘲笑地說:“她一輩子沒出過村子。”
一幅幅場景在周婷眼前浮現:她是下了怎樣的決心,要為自己討個說法;她是怎樣打聽到到法庭的車,在路上執拗地走,不愿意或者不好意思向街頭的行人問路。
周婷盡量壓抑著心頭的怒火,批評被告:“她一輩子沒出過村,卻供養了你上學,現在她第一次出村子,就是為了打官司向你要贍養費!”周婷把老人扶到一邊,輕聲說:“阿姨,沒關系,很多老年人都沒出過遠門,我的爸爸媽媽也是這樣。法院考慮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巡回審判,到您家門口去開庭!”
將老人送上車后,周婷就安排了下次的庭審,到老人所在村口開庭,在鄉親們的圍觀下,被告面紅耳赤,當場向老人道歉,并簽訂了贍養協議和調解書 。
為什么這么絮絮叨叨呢?周婷解釋說,辦理案件不僅僅是辦理案件,而是傳遞一種溫暖、傳遞一份和諧。一句句拉家常的廢話,會讓當事人感覺到法庭并不是冰冷冷的。周婷笑著說:說不定因為我的一句提醒,讓一個即將走向叛逆的少年感受到了父母真摯的愛,停下了自暴自棄的腳步;讓險些陷入套路貸的大爺沒有上當受騙,守護住了自己下半輩子的養老錢;讓大貨車司機握著方向盤困得睜不開眼睛時果斷將車停在路邊,避免了一場車毀人亡的事故。周婷說,想通過自己的點滴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我愿意當一個絮絮叨叨的“法官婆婆”。
報告會現場(盱眙法院干警董蒙講述周婷事跡)
值得信賴的“法官姐姐”
周婷的辦公桌下一直壓著一張照片,照片上,坐在輪椅上的一個女孩捧著鮮花,笑得一臉燦爛。她是周婷2019年5月辦理的一起婚姻家庭糾紛案件的當事人小李。小李實際年齡上比周婷還大上幾歲,但是她一直喊周婷“姐姐”。
小李的女兒因自己撫養不當而不幸夭折,不久又被確診為漸凍癥,此時,丈夫要求離婚。小李堅決不同意。開庭時,小李已經無法獨立行走,坐著輪椅,戴著口罩,由家人推著進入法庭。庭審中小李一直在哭,導致庭審一度無法繼續。
周婷多次到小李家中,了解她的真實想法,發現雙方確實已經沒有了感情,只有怨恨和不甘心。小李恨恨地說:“我就要拖著他,死也要拖著他!”周婷深深地感覺如果直接判決離婚或判決不支持離婚,雙方的怨恨都只會越來越深,此時的小李不僅需要物質上的幫助,更需要精神上的扶持,幫她從地獄般的精神囚牢里走出來。
周婷一次次登門和小李推心置腹地聊天,告訴她維系沒有感情的婚姻只能讓身心受到進一步的傷害,不如放手給自己一個希望,身邊還有很多愛她珍惜她的人,生活依舊充滿陽光。漸漸地,小李放棄了自己的執拗。她說:“我和媽媽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既怕她難過,又覺得她不理解我。我一直想有個姐姐,有事情一起商量,有困難一起抗,我喊你姐姐吧!”最終小李放下心結,接受補償,同意離婚。
案件處理結束后,考慮到小李妹妹行動不便,周婷跑到居委會幫助小李申請了殘疾人補助。殘疾人補貼拿到后,周婷到花店挑了束鮮花送到小李家里。小李捧著花,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說:“姐,我們合個影吧!”據她母親說,這是小李患病之后的唯一一張合影。
周婷將這張照片壓在自己辦公桌下,周婷說,要用這種方式提醒自己:從當事人的角度出發,多做一點,解開當事人的心結,讓案件的辦理成為改變他們人生的契機。
守護希望的“法官媽媽”
在審理未成人犯罪案件時,周婷發現其中不少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都和父母的失職有關系。他們在學校里擾亂課堂、毆打同學,家長不去管;他們整天逃學,混跡于網吧舞廳,家長不知道。理由五花八門:離婚了,顧不上管;出去打工掙錢,沒條件管;工作忙,沒時間管。法官聯系的時候,不同的父母在電話里說著同樣的一句話:“這孩子我們管不了,也不想管,你們法院想怎么判就怎么判,不用再聯系我們。”怎么可能不管,怎么能不管?每一個孩子都是祖國的未來,那些誤入歧途的孩子,推一把就會萬劫不復,拉一把就能走出深淵。
2022年1月1日,備受關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周婷立刻在自己審理的一起案件中,向放任孩子走上了犯罪道路的父母發出《責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導令》,提醒他們家庭是第一個課堂、家長是第一任老師,應切實承擔起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隨后,還邀請家庭教育講師團成員進行專項輔導,對孩子以后的職業規劃也給了指導,為其補上了“作為父母,依法應當承擔實施家庭教育職責”的法治教育課。
全國首份《責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導令》,一經發出,備受關注。座談會上,婦聯的一位同志對周婷講:“你是所有未成年犯的法官媽媽,在所有人都放棄他們的時候,你用法律喊住了他們的父母離開的腳步,為孩子們守住了最后的希望。”
其實,周婷確實是一位媽媽,一位對孩子有著很多“虧欠”的媽媽。作為外地人,她周末才能和家人團聚。為了保證辦案進度,提前1個月結束產假,帶著3個月大的孩子回到工作崗位。孩子上幼兒園后,為了周末能有時間陪伴,加班到晚上10點已然是常態。孩子經常問:“媽媽,你什么時候能來接我一次呀?”報告會上,出席報告會的孩子對媽媽最大的印象就是“忙”,在臺下傾聽媽媽的先進事跡的時候忍不住哭出了聲。但是她表示很理解媽媽:“我的媽媽,她守護住了很多寶寶的未來。”
報告會現場,周婷一如既往地平靜,無論是“法官婆婆”“法官姐姐”還是“法官媽媽”,歸根結底還是一名“法官”。她說:“法律是一種武器,更是一種信仰。法官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責任。我們注定會在當事人最困苦的時刻出現,當我們出現在當事人面前的時候,懷里不僅揣著厚厚的法條書籍,還應該揣著一份溫暖和關懷。”
文字:趙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