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法院發布《江蘇法院2023年司法改革案例選編(五)》,淮安市清江浦區人民法院“深入推進行政爭議紓解工程 推動糾紛實質化解”案例成功入選。
案例介紹:
近年來,淮安市清江浦區法院堅持監督與支持并重、裁判與解紛并舉,深入推進行政紓解工作,助力行政爭議實質化解取得良好成效。今年1-9月,該院新收一審行政訴訟案件數同比下降15.92%,行政案件調撤率34.07%,一審服判息訴率51.97%,行政案件審判質效指標居全省基層法院前列,行政爭議實質化解經驗做法被人民日報、法治日報等多家媒體宣傳報道。
深化機制建設,全方位夯實紓解保障
一是堅持黨委領導統籌機制。積極爭取黨委領導支持,建立涉眾型、問題型、重點型、穩定型行政爭議預警報告制度,推動將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情況、行政機關敗訴率等納入全市高質量跨越發展考核范圍,倒逼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在張某等申請政府信息公開、履行法定職責系列案中,依托某縣縣委支持,督促相關部門依法履職,及時糾正物業管理不規范問題,實質化解批量案件97件。
二是完善紓解平臺對接機制。對接市行政紓解中心,聯合市、縣區司法局制定工作規程,將征收補償、行政賠償等爭議先行導入紓解中心進行矛盾化解。在該院訴訟服務中心設立行政爭議紓解分中心,安排2個專職紓解團隊進駐辦公。對經甄別適宜紓解的案件,通過市行政紓解中心流轉至各縣區司法局開展協同化解工作,有效提高糾紛實質化解效率。機制建立4年來,累計分流案件716件,成功調處351件。
三是推行“兩書一函”提示機制。構建起“人民法院通知、應訴機關執行、司法行政監督”的常態運轉體系,每一件行政訴訟案件,由法院發出《出庭應訴通知書》《出庭應訴聯動告知書》,由司法行政部門發出《出庭應訴交辦函》。今年以來,共發出“兩書”476份,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達99.30%,同比上升2.75個百分點。聯合市依法治市辦、市司法局推進縣區政府“一把手”示范出庭,連續2年實現縣(區)長出庭應訴全覆蓋。
暢通紓解渠道,全階段化解行政爭議
一是暢通“源頭治理”通道。構建行政機關、復議機關、人民法院信息共享、程序銜接的工作機制,凝聚實質化解行政爭議合力。會同政府及相關部門建立行政爭議會商機制,加強對重大敏感案件矛盾風險的事先研判、事中協調,支持行政機關將矛盾化解在行政程序內。強化與行政復議機關在實質解紛程序上的銜接,突出行政復議化解行政爭議主渠道功能作用。在龍王山村征地補償糾紛中,及時與屬地行政機關和復議部門對接,啟動會商化解程序,規范征收程序、明確補償標準,成功將152起行政爭議化解在訴前。
二是暢通“多方聯調”通道。引入檢察機關、法律援助機構、行業協會、村居“鄉賢”等力量參與糾紛調處,拓展行政爭議化解路徑。今年以來,共邀請第三方參與協調化解糾紛30余件,成功化解 12件。充分利用法院訴訟服務中心“訴調對接”平臺和“一碼解紛”在線智調平臺,將行政爭議納入訴調對接機制范圍,實現行政爭議線上線下共解。在江蘇某機械公司與金湖縣某街道辦履行行政協議一案,經"一碼解紛”平臺線上會辦,僅用時20天即成功化解,取得多方滿意的效果。
三是暢通“自我糾正”通道。全面推廣行政行為自我糾正制度,會同市依法治市辦、市司法局構建自我糾正容錯機制,明確自我糾正適用條件和工作程序,實現主動糾錯與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程序的有效銜接。對征收補償、城建等重點領域的行政訴訟案件,經審查發現確有問題的,提出一攬子化解方案,引導行政機關進行自我糾正,壓緊壓實行政機關主體責任。今年以來,通過推動行政機關主動糾錯方式成功化解矛盾糾紛51件。
做實提示預警,全要素預防行政糾紛
一是做實府院良性“互動工作”。與各縣區司法局建立行政審判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對行政爭議多發的普遍性、苗頭性問題進行研討,幫助行政機關及時堵塞管理漏洞、規范行政行為。強化司法建議功能,就行政執法不規范、制度不完善、監管漏洞等突出問題提出建議,今年向人社、工商、公安等行政機關發出11條司法建議。針對定向師范生培養工作中存在的招錄管理程序不規范等問題,及時向教育主管部門發送司法建議,被采納后轉化成具體制度文件,相關做法被省法院轉發推廣。
二是做實行政審判“年報工作”。編發“1+9+N”行政審判年報,每年向市政府、各縣區及政府部門通報涉訴情況及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情況。針對某一領域行政爭議多發情況,總結歸納問題,及時發布專項情況報告。如聚焦征收補償類案件中,涉申請公安機關依法履職訴訟多發情況,向公安機關發出專門分析報告,提示公安機關規范履職行為,獲市政府分管領導批示肯定,并組織全市公安機關學習。
三是做實行政庭審“季季看工作”。與市司法局共同開展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季季看”活動,每季度選取典型案例,邀請行政機關及其職能處室負責人觀摩庭審,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法學專家評議庭審,切實增強行政機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
供稿 :淮安市清江浦區法院 蔣同一 張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