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七一”,我們迎來了黨的九十周年華誕,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刻里,我們不能忘懷的是那些為新中國的誕生與振興付出生命與才華的一位又一位革命先驅,而在這璀璨的照亮我們精神家園的星空里,最為閃耀之一的一位無疑是新中國的偉大總理----周恩來。
對于我們的民族,國家,人民,周總理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他一次次的戰斗,破壞著一個沉淪的舊世界:五四運動,南昌起義,五次圍剿,二萬五千里長征,重慶談判…他一次次的奔跑,創建著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新世界,整頓經濟,建立外交,十六國訪問,萬隆會議····這些我們都可以如數家珍。然而,在這些豐功偉績背后,當我們沉靜下來思考時,我們體會到的是,周恩來這樣一位充滿理性光輝而又情感深沉的共和國先驅者,應當成為我們當代年輕人的精神榜樣,他留給了我們這幸運的一代以永恒的精神財富,他是我們民族精神力量的又一次沉淀與發展。
面對家庭衰敗,社會黑暗,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危難,周恩來沒有頹唐與墮落,而是勇敢的面對慘淡的現實,一方面奮發向上,不倦的汲取著知識營養,武裝自己的大腦,豐富著自己的理性;一面關注社會現實,將個人命運與國家榮辱緊扣,對人民及整個國家保持著深厚的情感與擔當之感,立志為那個飽受患難的國家與人民開辟新的道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如今的我們,生長在這樣一個安定而充滿希望的年代,面對暫時的人生苦悶與社會挫折,我們更沒有理由選擇頹廢抑或玩世不恭的人生態度,應當時刻警醒,保持求真務實的求學態度,保持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將自己的人生價值與社會的進步文明緊密聯系起來,讓人生因此變得更有意義。
面對一次次權力與金錢的誘惑,周恩來從來沒有為浮華所虜。這需要的不僅僅是人格的定力,更需要的是達觀而充滿智慧的人性與深深的愛國情懷。1927年的8月1日,這一天震驚中外的南昌起義爆發。美國作家肖姆在《傳記》中寫到:“此時的周恩來權力到達頂峰,跟隨他的有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驍勇戰將,他完全有資本劃地為王,成為中國第一大軍閥”。可以說,他正站在天使與魔鬼之間,要么武裝起義,將中國帶進光明,要么自封為王,將中國推入黑暗。但周恩來卻毅然領導著中國這支擁有著最精英的部隊打響了南昌起義的槍聲。在此,我們感受到的是1927年的周恩來閃爍著理性之光和愛國情懷,那種視國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偉大人格讓每一個人發出由衷的贊嘆。今天的我們,努力追求個人的幸福生活,無可厚非,但是幸福之中總有許許多多的誘惑,在大是大非面前,在正義與不公之間,我們應當有所選擇,努力健全我們獨立而審慎的人格,看清浮華所帶來的惡,看清清白正直帶來的善,做一個俯仰無愧于天地的人。
周總理的精神力量永在,猶如永不干涸的泉水滌蕩著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周總理的人格魅力光芒永存,正如那一個最亮的啟明星,照耀著我們前行的方向。最后,以英國作家威爾遜在《周傳》寫到的作為結尾:
“他很窮,沒有孩子,沒有家,沒有一塊土地,他逝世時將自己的骨灰灑向五湖四海;可是他又很富有,中國四萬萬同胞都是他的孩子,九百六十土地都是他的家。他自己私有的幾乎沒有但他與國家共有的卻富甲天下……(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