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金湖縣柏樹村村民柏某的二兒子順利出生,按照婚前約定,柏某決定讓孩子跟隨母親姓梁,并落戶本村,一家人沉浸在幸福喜悅之中。
但誰也不會想到,孩子姓梁這個決定將給他們家帶來長達兩年的煩惱與不便。原來,小梁因隨母親姓“梁”,且母親戶籍不在柏樹村,這與柏樹村村組制定的收入分配方案相悖,無法參與分配。盡管小梁的父親據理力爭,但村組仍不為所動,這一拖就是兩年。
2023年4月,該案訴至法院。案子來到金湖縣法院法官鄒正斌的手里。經過閱卷和實地走訪,鄒正斌了解到部分村民對現行村規也存有質疑,村里人稱“柏二爺”的老爺子就反映過:村里的集體規定一年一個樣,限制一年比一年多,沒個準頭,現在是外嫁的媳婦和小孩被排除,下次就要輪到我們這些老頭子了。可是,即便心有不滿,村民卻還是不敢聲張,他們認為“宗族姓氏是傳統習俗”“村規民約大于一切”。
有鑒于此,鄒正斌決定以巡回審判的形式,將該案庭審設在村里農戶家的院子中,并決定當庭宣判,從而達到審理一案、普法一片的良好效果。開庭那天,不大的院落里聚集了大量旁聽的村民,庭審進行地很順利。鄒正斌鄭重地宣讀完判決書,站起身來說,“各位,這個案件開庭已經結束,但我仍有幾句心里話想和大家說說。”準備離開的村民一聽這話,又紛紛坐了下來。
隨即,鄒正斌趁熱打鐵,就孩子隨母姓的正當性和村民自治應在法律框架范圍內進行釋法講解。為便于理解,鄒正斌還穿插了幾則通俗易懂的幽默故事,慢慢地,這堂普法課的氣氛變得熱烈起來。
一年后,也就是今年3月,鄒正斌再次來到村里進行回訪,一是看看案件判決的執行情況,二是應邀提供法律服務,與村里人一道商量如何將“村規民約”引向正確的法治之路。春日微暖,農戶家門口,十多名村代表圍坐一圈,與鄒正斌聊著一年來的變化。大家七嘴八舌,言語真誠。
“我們相信法院!”“法律怎么說,我們怎么做!”該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十分感激。他說 “鄒法官,去年巡回審判的效果非常好!村民們現在都明白了村規不能亂定,要守法。現在,大家不僅把小梁的錢補上了,還主動把本村另一個同樣情況的小孩的錢也補上了。”目前,該案件的紀實報道被《光明日報》客戶端、《人民法院報》《江蘇法治報》以及省法院公眾號刊發轉載,“孩子隨母姓是否應當參與集體分配”的話題在微博掀起熱議,閱讀量超過1.2億,參與評論的網友一致認可法院的公正判決。
從辦理一案,到治理一片,面對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金湖縣法院始終堅持用心用情辦理每一個案件、處理每一項工作,努力實現“案結事了人和”的辦案效果,以法治力度提升民生溫度。“感謝金湖縣法院送來的司法救助,為我們家庭解了燃眉之急……”李某緊緊握著法官的手,哽咽著訴說內心的感謝。
事情還要從兩年前說起。
2022年1月的一天,小學二年級的小浦,在學校不慎與同學小蘇發生意外,重傷住院。經歷了痛苦手術與漫長恢復,這個原本無憂無慮的女孩失去了往日的天真笑容,而她的家庭也因高昂的醫療費用陷入困境。
小浦的母親李某在萬般無奈下將學校和小蘇及其父母起訴至法院,要給女兒討回一個公道。承辦該案件的是張艷勇法官,他通過走訪得知,小浦父母薪資水平只堪堪維持一家四口的基本生活。遭逢此難,家里更是入不敷出。他安慰李某道:“請放心!案件,法院一定會依法辦理,醫藥費我們一起想辦法。”
2022年除夕夜,是李某記憶里最難捱的一晚。本該是闔家歡樂的時刻,一家人卻只能依偎在病床邊,守著仍處恢復期的小浦。新年的鐘聲敲響,聽著窗外此起彼伏的鞭炮聲、煙花聲,李某悲從中來,跑到走廊上失聲痛哭。
讓她沒想到的是,大年初一一大早,張艷勇就拎著年貨,滿臉笑容地出現在病房門口,李某見后淚如雨下,緊緊握住法官的手。張艷勇安慰說:“請放心,我們在依法處理的同時,一定會想辦法給予你們更多司法救助。”
最終,法院依法判決該小學向小浦賠償36萬余元,而小蘇及其父母也與小浦一家達成和解協議。案件雖已畫上句號,但張艷勇并沒有止步于此,為更好解決小浦一家的實際困難,他積極幫助他們申請到2萬元的司法救助金,并聯合轄區內教育、醫療衛生等部門開展多元救助。于是便有了李某拉著張艷勇的手連連道謝的一幕。
小案不小,關乎民生,每一起源自群眾生活的“小案”,都涉及當事人的切實利益和生活安寧;小案不小,連著民心,每一起訟爭背后,都是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熱切期待。金湖縣法院將始終堅持以“案結事了”促“政通人和”理念,切實把群眾的難事當自己的家事來辦,把暖民心的“小案”、順民意的“實事”辦好,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供稿:金湖法院 查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