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的一場農民工座談會上,當被問到為什么到這里來打工的時候,一位農民工兄弟坦率地回答,是老鄉介紹的,說這里不欠工錢。又被問到,沒有再了解了解其他待遇嗎?這位農民工笑呵呵地說:“咱們農民工,最看重的就是工錢。”
是的,農民工兄弟,最看重的就是工錢,支撐他們辛辛苦苦工作的,就是年底帶著工錢回家的期盼。與其對應的是,一旦發生欠薪,農民工的反應也特別激烈,而且時間拖得越長,對立情緒就越嚴重,到了打官司的時候,雙方的信任度幾乎降至冰點,還會出現鬧訪群訪事件。
法院的職能是定分止爭,要更好地處理欠薪糾紛必須向前邁一步,到問題萌芽狀態去發現問題,到矛盾產生源頭去避免矛盾。在黨委領導和上級法院指導下,市法院聯合多家單位開展“安薪無憂·根治欠薪”行動。
一年多的時間里,我們下基層、蹲駐點、包片干,將清欠農民工工資接待站設在各縣(區)矛調中心,面對面指導企業用工,實打實解決農民工急難愁盼問題。
我們發現,新形勢下,農民工欠薪糾紛出現了新特點。一些企業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主觀“惡意欠薪”,而是因為工程款未到位、經營遇到困難等造成的“被動”欠薪。
今年6月,盱眙縣清欠農民工工資接待站受理了一批欠薪投訴,經核實,該企業確實拖欠16名農民工工資15.7萬元。而且該企業賬上有錢,如果查封可以很快發放到位。但是,“根治欠薪”的核心是根治,如果化解一場糾紛,又產生一起糾紛甚至更多的糾紛,那就有悖于根治的初衷。
經過調查發現,今年,該企業為了抓住發展機遇,訂單量接近去年同期的兩倍,資金鏈有些跟不上了。的確,農民工工資不能拖欠,但是有沒有一種更好的結局,在保障工人工資的同時,促進企業的發展?
經了解,大部分工人只是擔心時間拖得長了,工資被拖少了、拖沒了。在法官調解下,企業和農民工簽訂協議,除了個別急需用錢的工人領取工資外,大部分工人愿意等到明年,加上活期存款的利息一并領取工資,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根治欠薪”工作中,我們并不簡單地將企業銀行賬戶查封,而是從企業和農民工的利益共同點出發,盡力促成雙贏多贏乃至共贏。
全市法院實施“雙向幫扶救助”,將因欠薪陷入生存困境的農民工和企業納入聯合救助幫扶范疇,靈活運用多種措施為企業紓困解難,協調600多名下崗農民工實現轉崗、再就業。
企業管理制度漏洞也是欠薪糾紛的誘因。在某國企因工程轉包、分包導致拖欠113名工人工資278萬元的欠薪糾紛中,企業認為簽到薄上有相同筆跡連續簽到的現象,屬于代簽字,視為沒有出勤。農民工表示強烈反對,認為自己也到了現場,只不過因為簽到處人太多,讓前面的工友幫忙簽到。經過研究,我們根據工程量完成情況倒推出勤率,平息了這場糾紛。
糾紛處置完畢后,我們對整個糾紛進行復盤,向該公司提出完善考勤、記工以及工資支付流程等管理環節的具體建議。不久,該公司根據建議,委托第三方針對性研發相應管理軟件,規范企業用工。
今年以來,“根治欠薪”活動深入建設工地排查欠薪隱患64次,向企業發出整改告知函205份,整改落實到位192項。
回顧這一年多的時光,我想我會永遠記得,分析問題成因時的焦慮,調解糾紛時雙方互不認可的失落,和農民工大哥一起蹲著聊天的暢快,夜幕下用工地機器上的照明燈調解糾紛的堅持。
我還會記得,領取勞動報酬時農民工開心的笑容,給家人報喜的話語,還有農民工大哥對著鏡頭大喊的那句:“感謝黨和政府,感謝人民法官!”
判決書不僅僅寫在紙上,也寫在淮安這片熱土上,寫在農民工兄弟的心窩里。為了實現農民工欠薪動態清零,“安薪無憂?根治欠薪”行動一直在路上。因為,你掛懷的“薪”事,也是我們念念不忘的“心事”,是我們扛在肩上、記在心里的光榮使命和責任擔當!
(文字根據宣講內容整理)
宣講人:市法院 吳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