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法官,真的太感謝您了!要不是您前前后后跑現場、查證據,我這錢怕是永遠要不回來了……”日前,拿到賠償款的那一刻,老羅緊鎖一年的眉頭終于舒展開來。這位做了十幾年蔬菜批發生意的中年人,此刻正用粗糙的雙手緊緊握著由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人民法院出具的一份調解書。一年了,這筆賠償款終于有了著落。
困局
時間回到2024年5月17日凌晨5點,老羅像往常一樣,開著自己那輛略顯陳舊的貨車前往淮安進貨。這天他采購了青菜、黃瓜、西紅柿等時令蔬菜,準備趕早市銷售。返程途中,因避讓突然變道的車輛,老羅的貨車失控側翻,他當場昏迷。
“當時兩眼一黑,醒來就在醫院了。”老羅回憶道。更讓他揪心的是,因為要保障道路暢通,散落的10噸蔬菜被快速清理,沒能留下任何計量證據。待老羅傷愈后向保險公司請求賠償時,保險公司以“無發票、無定量證據”為由拒絕理賠,賠償從而陷入了困境。
“車里裝著10噸蔬菜,我們都是做小本生意的,批發的時候大多是現場付現金,哪里有發票。”
“羅先生,您這個情況我們很同情,但按照理賠規定,必須提供蔬菜的購買憑證和損失證明。”
“這都快一年了,你們讓我上哪找證據,你們當時也去過現場的,車輛翻在高速上,蔬菜散落在地上到處都是,照片上也都能看得出來。”
“但是沒有購買記錄,沒有發票,我們沒法賠償。”
洪澤區法院的法庭上,老羅雖提供了事故照片和部分商販證言,但因缺乏客觀計量依據,保險公司堅持“無實證不賠付”,案件陷入僵局。
破局
只靠當事人的陳述和部分商販的說明,不能夠認定事實,如何才能還原事實的真相呢?承辦法官鄭雪峰陷入了沉思。他反復翻閱著面前厚厚的卷宗,目光停在“綠通車輛”四個字上——這類車輛通常享有高速通行費優惠,但需登記載貨信息。
“有戲!”他抓起電話就打給高速管理處。電話那頭鍵盤聲噼里啪啦:“找到了!5月17日確實有輛蘇H牌照的綠通車,載重9.8噸!”
重量了解到了,但新的問題接踵而至,這些蔬菜具體是什么品種?當時的市場行情是多少呢?實際損失到底多少?鄭雪峰想出了一個“笨”辦法。
接下來的日子,鄭雪峰成了“蔬菜偵探”,凌晨4點蹲守批發市場,認真記錄每種蔬菜批發價格,連續一周的蹲守,讓他摸清了夏季蔬菜價格波動規律。
接著鄭雪峰挨家走訪老羅的客戶,還原交易習慣。“老羅啊,他每次都是現金交易,我們都認他這個人。”在農貿市場,一位攤主這樣告訴鄭雪峰。通過走訪老羅的十幾個老客戶,鄭雪峰逐漸還原了他的經營模式,現金交易為主,固定供貨渠道,信譽良好。
“蔬菜在常溫下堆放超過6小時,損耗率會達到30%以上。”鄭雪峰還邀請農業專家針對蔬菜損耗率給出專業意見。
在對照各項調查的證據后,鄭雪峰初步預估了合理的價值范圍。
解局
經過近一個月的調查,6月下旬,鄭雪峰將調查的證據材料,全部發送給保險公司,由保險公司質證,并詢問解決的方案。厚達86頁的取證材料里,連每種蔬菜的晨間批發價波動都清清楚楚。
保險公司代表仔細翻閱后,感慨道:“法院調查如此扎實,我們心服口服。”最終雙方達成調解,老羅如愿獲賠。
“民生案件無小事。”鄭雪峰說,“哪怕多跑幾趟腿,也要把百姓的‘事實損失’變成‘法律事實’。”該案也為同類糾紛提供了“調查取證﹢科學評估”的解決范式。
這個夏天格外炎熱,但老羅心情卻格外舒暢,他用賠償款換了輛新車,繼續奔波在送貨的路上。陽光照在他黝黑的臉上,駕駛室里多了一個行車記錄儀,手機里也裝上了電子記賬軟件。
來源:7月18日 《人民法院報》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