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民法院報》《法治日報》《江蘇法治報》、交匯點、揚子晚報網等多家主流媒體紛紛聚焦淮安,對淮安設立見義勇為專項獎勵,鼓勵社會公眾通過提供“老賴”線索、制止轉移財產等行為,參與、支持人民法院執行工作,同拒執等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舉措進行了報道。
??
這項舉措搭建起一座
連接公共治理與民間道德的橋梁
為激活社會向善力量
提供了制度支點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這是千百年來中國人樸素的道德共識。一些被執行人通過隱匿財產、轉移資產等方式逃避執行,人民群眾對此深惡痛絕,將此類人員稱為極具貶義色彩的“老賴”。
遺憾的是,社會公眾的憤慨未能轉化為有效的治理力量,“人人喊打”的輿論環境未能真正轉化為“人人來打”的社會氛圍。
多地法院針對這種情況推出懸賞舉報制度,雖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其本質上仍未能超越“賞金獵人”式的功利邏輯。這種以金錢為導向的驅動方式,將公共參與簡化為利益交換,難以觸及更深層次的道德自覺與公共精神,甚至可能異化為對善行的工具化消解。
而淮安采取“一事一案一獎”的方式,對符合條件的協助執行人員以見義勇為專項獎勵方式給予500-5000元獎勵,金額雖然不大,卻能夠關注并激活公眾內心的樸素正義,構建起更具感召力的價值認同,其意義遠超單純的物質獎勵,也許是一條更值得推崇的路徑。
將協助納入見義勇為專項獎勵范疇,不是簡單的概念擴展,而是對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
從實際情況看,協助執行人員為了維護他人的合法權益,面對當事人和法院都難以解決的問題,冒著取證困難、隱私泄露甚至打擊報復的風險,付出大量精力和時間,完全符合“見義勇為”的核心要義。
將此類行為予以獎勵,既是對“勇”的高度認可,也是對“義”的現代詮釋:凡是有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行為,都值得被弘揚和鼓勵。
執行工作與見義勇為的這次“牽手”,是“法治”與“德治”共同奏響的一曲和諧篇章。
通過制度設計將協助執行升華為一種現代義舉,賦予協助者以道德正當性和社會榮譽感,喚醒社會成員的情感認同與價值共鳴,實質是重建了一套道德行為的正向激勵系統。
當“共建誠信”成為社會集體潛意識,當越來越多的人滿懷使命感和榮譽感地投身“守護正義”的行動中,“法治”與“德治”交相輝映、互促互進。
該舉措還進一步強化了個體與社會的聯結,潛移默化中培育公眾對社會的歸屬感。當公民因協助執行而獲得見義勇為獎勵時,其行為被賦予公共意義。
當執行工作從司法機關“單打獨斗”到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社會治理從“單向輸出”升級到“雙向互動”,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在實踐中得以強化。
當然,任何新生事物都需要在探索中成長,在改進中成熟。期待這一舉措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我們相信,隨著社會民眾樸素正義的不斷激活,迎來的必將是一個更具溫暖、更具力量的社會。
附《關于協助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見義勇為專項獎勵辦法》:
無論您是普通市民、企業員工,還是社區工作者、出租車司機……只要對市法院、經開區法院、清江浦區法院執行案件作出以下貢獻的人民群眾,均可成為執行工作參與者、助力者(依法履行法定職責的行為,不在本辦法獎勵范圍內):
1.提供躲避執行、住址不明、流動頻繁等下落不明的被執行人行蹤線索,經人民法院核查屬實的;
2.提供已被人民法院查封但未能實際控制的車輛下落信息,經人民法院核查屬實的;
3.提供被執行人有效財產線索,經人民法院核查屬實的;
4.發現被執行人存在轉移、隱匿財產等企圖規避執行的行為,及時舉報或制止的;
5.對人民法院執行中遭遇的暴力抗法等行為,及時勸阻或制止的;
6.向人民法院提供被執行人涉嫌拒執罪犯罪等犯罪線索或相關證據,經核查屬實的;
7.在協助人民法院執行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其他情形。
您的每一次挺身而出,都是對司法權威的捍衛,都是對社會誠信的守護!
電話舉報:撥打執行線索舉報電話0517——83579200(24小時值守);
現場舉報:前往轄區法院執行服務中心現場反饋。
我們承諾
——讓每一份正義之舉都被認可
快速反應:對您提交的執行線索,兩級法院執行指揮中心一體聯動、快速核查;
全程保密:對所有舉報人信息嚴格保密,堅決維護舉報人合法權益。對威脅、報復舉報人的行為,將依法從嚴從重打擊!
正向激勵:根據協助執行實際效果,結合協助事項、案件標的及履行金額等,采取“一事一案一獎”方式,視情況給予500-5000元獎勵;
成果共享:定期發布人民群眾協助執行典型案例,讓社會各界直觀感受“全民共治”力量。